
八月的某个中旬,68岁的杨老师因病离世。当地地处偏远,火化政策尚未全面推开,政府响应国家号召,倡导摒弃土葬,推行火化。当地规定如果遗体火化配资官方网站,可以领取大约13万元的安葬费;若选择土葬,则没有这笔安葬费。按大家的预期,杨老师最终还是选了火化。
回到他的往事,七十年代左右,国内还处在人民公社时期,生产资料和公共财富归集体所有,农民们统一劳动,报酬也统一核算。杨老师年轻时文化水平较高,才华出众,在公社里带头劳作、带领群众、指导大家的日常生活。他在领导岗位上常带着自豪的口号喊头:比如“毛主席万岁万万岁”、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国”等等。地里干活时,他总是走在前头,口号响亮地带动着大家。
公社解散之后,杨老师回到本地的小学任教。因为学校师资紧缺,一人要教三个年级,数学、语文、音乐几乎全都落在他身上。任教的日子并不轻松,三十多岁时,他的双腿患上了严重的疾病,行动不便,只能靠拄拐支撑,这一拐从此陪伴他一生。
那时村里遍布泥泞的小路,拄拐上有两个尖锐的铁钉,走向学校的泥路因此留下密密麻麻的痕迹。晴天时痕迹不多,雨后就多起来,路面深浅的痕迹似乎在无声地讲述着他何时来过。孩子们常取笑他“瘸子”,他也只是笑笑,偶尔会训斥那些不懂得尊敬老师的小家伙。村里的人对他很尊敬,路上遇见他都会喊一声“杨老师”。
展开剩余64%除了教学,杨老师在村里参与的事务也不少。每逢红白酒席、大小聚会,他都会被请去点算、收取礼金、统计账本,成了村子里公认的记账能手。
三十多岁时他有了儿子,这在他看来原本是莫大的欣慰,但也带来一些宠溺的后果。尽管他自己身为教师,儿子却并不成器:小学学了很久都没毕业,初中转学频繁,屡次被学校开除,找不到合适的工作,身边朋友多、花钱大手大脚。后来村子通了公路,大多数地方铺上了水泥路,杨老师便给儿子买了小型电动车、摩托车、玩具车,后来又买了辆轿车,几乎把所有的心血都投在儿子身上。
退休后,杨老师经营起一家白事纸火店,经营范围包括香烛、花圈、鞭炮等祭祀用品,凭着自己一手好字,还卖些对联。晚年他还买了一辆电动轮椅,慢慢地放下了拐杖,生活看起来并不富裕却也安稳。
村里人都知道,杨老师长期任教,月收入大致五六千,几十年的积蓄理论上也不低,大家普遍觉得二三十万左右的积蓄并非难事。然而让人费解的是,杨老师去世后,家里人竟拿不出四五万用于丧葬,甚至向邻里借钱办丧事!当然村里也有不同的说法,有人猜测家里人其实藏了些钱;也听说儿子前段时间出过车祸,赔了不少钱,家里确实有困难。
据传,杨老师去世时,把23岁的儿子拉到床前,紧紧握着他的手,说自己最担心的是儿子没有机会真正成家,这是他唯一的遗憾。或许正是出于对儿子的考虑,他才选择了火化,并希望通过火化获得那笔大约13万元的安葬费,让年幼的儿子在经济上能得到一定的支撑,继续生活下去。
这段往事在村里流传配资官方网站,也让人不禁思考:一个长期工作的教师,哪怕安分朴实,晚年的生活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现实压力?或许正如人们所议论的那样,杨老师之所以选择遗体火化,更多地是为了给儿子留下一笔可观的安葬费,让他在未来的日子里多一些保障。
发布于:天津市弘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